在過去的室內設計產業裡,設計師最引以為傲的,不只是作品的風格與工藝,更是「原顧」所帶來的穩定案源。當顧客滿意,就會口耳相傳,一傳十、十傳百。設計師不需要過多曝光,只要認真做,就能接不完的案子。然而,在今天這樣的市場環境中,這套生態逐漸瓦解。
以下場景,我們來當作看科幻片,幻想一下。
當一位裝修業主,同時對20位室內設計師發出報價,並讓這些設計師同時在等待「這位原顧」回覆。裝修業主不知如何判別優劣,只能以價評估;室內設計師則陷入漫長的等待。。
你會發現,原來設計接案,已經變質為一場沒有公平規則的比價競技賽。每一次接案,不再是專業的遴選過程,而更像是一場誰能撐到最後的淘汰戰。
其實這樣的現象不是科幻,不是偶發,而是正在上演中的產業大作,整個產業結構正在改變的縮影。
我們『裝修策略。研究企劃室』,以下從六個關鍵面向切入:競爭透明化、內捲競爭加劇、房市走弱、消費者比價成熟、貸款壓力、設計費用小額化,剖析室內設計產業正面臨的龐大變局。

〈※室內設計師工作非常專業且勞心勞力,但近年大量室內設計師,淪為報價比價工具。〉
一、競爭透明化:設計師從「專業角色」被迫變成「報價機器」
當客戶可以透過網路、社群媒體、裝潢平台,同時接觸到數十位設計師,他們已不再依賴原顧的口碑來篩選設計師,而是以「我找了20位來比看看」作為選擇依據。這種透明化,讓設計師幾乎無所遁形,過去靠人脈與口碑保護的優勢迅速崩解。
更嚴重的是,設計師往往被要求提供免費初步平面圖、3D示意、詳細報價,甚至還沒見到屋況、未明確確認風格與需求,就被要求提交完整預算。換句話說,專業變成了公開比價的平台內容。你若不報價,就被淘汰;你若報價,就必須低於別人。
這不是服務,而是價格博弈,專業價值在這樣的流程中被一點一滴磨耗殆盡。
二、內捲競爭加劇:大多數設計師都在燃燒自己來參加市場內捲
當景氣下行段,設計案變少,但室內設計師不斷快速變多,為了能接到案子,許多人願意投入大量時間與成本進行「前期免費提案」。甚至有人願意不賺錢,只求有作品可曝光;有人選擇砍設計費,補貼施工利潤;也有人直接拋出「0元設計」口號,只為贏得顧客青睞。
這種現象是典型的「內捲」,不是為了品質的提升而競爭,而是為了生存而互相消耗。在這樣的狀態下,服務品質下降、設計師過勞、報價混亂、市場信任感崩潰。原本應該走向專業化、品牌化的設計行業,反而被拖回「低價打仗」的初級戰場。

〈※據訪談近300位,台灣地區創業十年內的室內設計師,工作日的平均工作時長,每天超過14個小時。〉
三、房地市場向下:案源變少,裝修意願減弱
近年來,台灣房地產市場走向下行,裝修市場也隨之出現疲軟跡象。自2019年起,受到疫情影響,民眾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提高,投資房地產與進行裝修的意願明顯減弱。雖有政策或人為炒作,短期刺激了局部裝修需求,但整體而言,消費者更傾向於保守理財,非必要性的裝潢支出明顯縮減。
同時,疫情帶動了「裝修比價平台」的興起。民眾開始依賴網路工具快速比較報價與設計風格,導致設計師間競爭加劇。業主取得資訊變得更容易,也讓裝修行業從過往的信任導向轉變為價格導向。這種資訊透明化,雖然提升了效率,卻也壓縮了設計師的利潤空間,導致許多設計公司面臨營運壓力。
進入2024年後,台灣房市再度遭遇結構性衝擊。「新青安貸款」雖鼓勵青年購屋,表面上看似刺激買氣,但實際上導致特定區域房價上漲、供需錯位。政府為防範房價過熱,相繼推出「限貸令」、「選擇性信用管制」、「打炒房措施」,讓資金流入房市更加困難,進一步壓縮購屋及裝修需求。
整體而言,台灣目前正處於一個「買氣下降、資金收縮、消費保守」的房市轉折期。裝修業者面對的是不只是客戶減少,更是消費者心態的根本轉變。未來室內設計產業勢必得從單純承攬裝修,轉型為更具價值服務導向的顧問角色,或從系統化產品、模組化方案中尋找新機會,方能在這場變局中立足。

〈※不穩定的政策,參加了台灣地區室內設計業的大變局,成為原顧快速消亡的加速器。〉
四、原顧也學會比價:熟人介紹變成選項,而非必要
「原顧」不再是無條件信任你的人,他們也開始在裝修社團、裝修平台、甚至自己開Google表單收集報價。他們學會了比較,也習慣了「貨比三家」。
2024年起,他們 ( 原顧 )已經不是你認識的那一群人了。
這並不代表「原顧」背叛,而是消費者行為的進化——從「相信人」轉向「使用系統比較」。
這也意味著,即使原顧願意推薦你給他的親友,你也不再是唯一被考慮的設計師。你必須與其他多位設計師一起排隊競爭。
其實,不是業主的設計品味或能力提升了,更糟的是,其實他們依然不懂,只能比價。
設計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介紹,而變成冷冰冰的Excel報價表,誰報價低,誰就博得眼球。
五、貸款緊縮下的裝修轉變:從整體美學到減法設計的時代來臨
自2025年起,裝修市場悄悄迎來一場重大變局。隨著房貸利率攀升、銀行對裝修貸款的審查條件日益嚴格,許多剛購入房屋的消費者,面對沉重的貸款壓力,不得不大幅刪減裝潢預算。過去「先裝潢、後生活」的消費模式,逐漸被「能省則省」的現實所取代。設計師即使擁有豐富經驗與華麗作品,也常被迫面對一句無奈的開場白:「我只有30萬,可以幫我做一個溫馨的家嗎?」
這不僅是消費者預算策略的改變,更是整個設計服務市場結構的轉型。高單價、強調整體風格與高規格質感的設計方案,愈來愈容易遭到排擠;反之,簡單、實用、具價格彈性的平價設計,逐漸成為主流。設計師的角色,也從創造空間美學的導演,變成預算管理的顧問。拆解需求、壓縮項目、優先排序,成了設計流程的關鍵工作。
減法設計不代表品質犧牲,而是更重視功能與人本思維的體現。如何用有限的預算,創造最大舒適度與實用性,考驗的是設計師的智慧與彈性。當設計服務回歸本質,與業主一起理性分配每一筆支出,打造出真正貼近生活的空間時,也許,正是一種新時代裝修美學的開始。

〈※台灣地區專業室內設計師,工作非常專心,品質表現都非常不錯,但面對景氣變局,較不敏銳。〉
六、設計費用小額化:案件越來越碎、越來越短、利潤越來越低
過去室內設計動輒數百萬起跳,設計師可以全案操作、細膩規劃。
如今的業主型態常見於:
- 先請室內設計單位來丈量,沒有要決定。
- 最先來丈量的前幾家室內設計單位,報價及丈量資料,成為比價的基底。
- 業主不願支付丈量費,設計費,出勤費,監工費。
- 業主覺得,室內設計單位,需要免費進行這些服務,才有機會接觸業主。
- 而原顧推薦來的朋友,更是會提出類似的條件:「我預算不多,你可以先幫我畫圖嗎?」
未來,室內設計師不只要有創意,更要有品牌經營策略與行銷能力。
你可以選擇:
- 建立個人風格與品牌故事,讓客戶主動找你
- 創建屬於自己的網站、社群與自媒體,跳脫比價市場
- 設計產品化與模組化方案,讓服務具體、易理解
- 與異業結盟,拓展流量與曝光
- 經營老客戶社群,創造不只是介紹,而是轉介紹+關係延續的模式
- 當我們無法改變市場的時候,就要改變我們應對市場的方式。別再只是等待同一位原顧,創造自己的「自來客」,才是未來唯一的出口。

當原顧不再是你認識的原顧 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