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設計的世界裡,美感從來不是唯一的答案。真正能打動人心、長久陪伴的空間,不只是讓人「看起來喜歡」,更應該是「住起來舒服」,甚至在不經意之間,與居住者的生活融為一體。這正是「木以生居 空間設計」所堅持的價值觀——自然與現代的融合,不只是一種風格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。
設計的本質,是對生活的理解與回應
當我們談論「自然與現代」的融合,其實是在回應一種普遍的生活渴望:希望生活節奏能慢下來,希望空間能更貼近人心,希望家不只是功能性的集合體,更是情感的容器。
我們不將空間視為設計師的表演舞台,而是作為一個要與人長期互動的生命體,因此,每一次設計之前,我們做的不是強調美學概念,而是傾聽與理解。
我們會花時間深入了解屋主的生活節奏:
你們早上起床後的動線如何?
- 有沒有孩子?需要什麼樣的成長空間?
- 是喜歡安靜的閱讀角,還是熱鬧的開放廚房?
- 平時工作忙碌嗎?回家需要的是安靜療癒,還是溫馨陪伴?
- 這些細節,決定了空間的靈魂。
設計不該是強加風格,而是為生活創造「合適的容器」,並透過材質、動線、光線與比例的安排,讓居住者每一天的情緒與習慣,都能被溫柔接住。
空間的細節,來自對家的深刻觀察
舉個例子,有些家庭希望有足夠收納,但又不想犧牲開放感,那麼我們可能會設計一面結合展示與隱藏機能的牆面,在視覺上維持整體簡潔,同時滿足實用性。而若屋主喜歡自然光,我們可能會在窗邊設計一個閱讀角,搭配落地窗與柔和的材質,讓日常生活的片刻也能被陽光照亮。
也有些家庭成員年齡層跨距較大,我們會特別注意空間的動線與隔音需求,讓不同年齡、不同作息的生活型態能互不干擾,卻又不失溫度與互動。
我們甚至會根據屋主的職業與興趣,例如藝術家、喜歡烹飪的人、遠距工作者,為他們打造符合專業需求的場域與設備。
這些細節,也許不會馬上讓人驚艷,但卻能在未來十年、二十年裡,成為最貼心的存在。

美感,是自然流露的結果,而不是刻意堆砌
在木以生居的設計裡,沒有華麗的語言與過多的裝飾,我們選擇讓材質自己說話。
實木的溫潤、石材的肌理、自然光的變化、棉麻布料的柔和感……每一種自然素材,都有屬於它的生命節奏。這些元素,在空間中互相呼應,構築出一種柔和而安定的美感。
現代的設計語彙也在其中靜靜發聲。我們透過俐落的線條、流暢的布局與理性的比例,讓空間在簡約中顯得層次豐富,不雜亂、不冷感,而是剛剛好——就像生活裡最舒服的節奏,不快不慢。
這樣的設計方式,讓人能在空間中安心地生活、專心地愛人、自在地做自己。
時間,是設計真正的試金石
我們深信,一個好設計,不是住進去一週就能完全體會,而是要經過時間的洗禮與生活的堆疊,才能展現它的價值。我們設計的空間,不以「第一眼的驚豔」為目標,而是以「長時間的陪伴感」為核心。
很多屋主在入住後幾個月甚至一年後,才會真正感受到我們在設計中為他們埋下的細節種子。那可能是一道轉角牆的曲線,剛好讓孩子不會撞到;也可能是一道光線會在下午準時灑在沙發上的窗,一本書、加上一杯咖啡,就是日常的小幸福。
選擇木以生居,是選擇一種更靠近「理想生活」的方式
當你選擇木以生居空間設計,不只是找了一位設計師,更是為你的生活選擇了一種態度:回歸本質、貼近自我、與自然共處、與生活共感。我們的設計,不講求浮誇、不追逐潮流,而是靜靜地陪你,一磚一瓦、一木一石地,堆疊出屬於你的理想生活樣貌。
木以生居,與你一同,慢慢生活,靜靜生長。